國土是生產之要,生存之本、生態之源、自然之基。國土空間是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及其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,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物質載體與自然根基。
祖國的每一寸領土,都對應著一組數據、坐標和地理信息。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,每一寸土地的調查確權,都關乎著國計民生的發展。
自1984年到2021年,我國共計進行了三次國土調查,總耗時十余個年頭。在探尋國土數據的漫漫長路上,三代測繪人風餐露宿、跋山涉水,用雙腳丈量國土,用科技測繪山河,完成了國土測量的艱巨任務。對國家厘清資源家底,完成國情國力掌控,加強國土空間科學管控,進行資源配給、政策實施有著重要的數據參考意義。
國土一調
《國務院決定進一步調查土地資源》
彼時,第一次土地詳查只采用了部分遙感和地面調查技術,大多數外業調查是由人力采用傳統測量、平板儀調繪的方式完成。神州大地的土地利用情況,是由測繪人員扛著儀器跋山涉水、風餐露宿,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;由于計算機應用剛剛興起,大部分內業均由人工手繪完成,如航片轉繪、編圖繪圖、圖件縮編等,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調查的耗時。
一調成果多為手繪,一筆一劃畫成巨擘藍圖
1996年年底,全國土地現狀調查全部完成。主要統計了全國主要地類面積、耕地分布及質量狀況,也將耕地的概念和口徑范圍進行了統一,并通過《關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》進行公示。
國土二調
國土二調開始時,我國已進入信息化高速發展階段,地理信息系統技術、通信和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進步,使土地信息的獲取、存儲、更新、傳輸和共享服務手段更趨完善。經濟環境、技術手段、設備等都遠遠優于當年。由國家統一購置航空、航天遙感材料,統一制作調查的基礎圖件,確保土地信息采集、處理擁有標準化的要求和流程,保障了資料的統一性和可靠性,為龐大空間信息的整合、交流、共享提供了平臺基礎。
二調在遙感影像、一調成果的基礎上進行,加之正處在“3S”技術廣泛運用的時期,遙感(RS)、地理信息系統(GIS)、全球定位系統(GPS)、衛星等核心技術的大力加持,加速了土地調查的進程。
二調成果分辨率也大大增強。農村土地調查以1:10000比例尺為主,荒漠、沙漠、高寒等地區可采用1:50000比例尺,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城鄉結合部,可根據需要采用1:2000或1:5000比例尺。
2009年,二調全面完成,成果大部分以正攝影像圖為基礎。二調建成了覆蓋全國的縣、市、省、國家4級土地調查數據庫,各級數據庫中包括轄區范圍內的每個地塊的空間數據和面積、地類的相關屬性數據,所有數據均實現了數據化留存。通過GIS建立數據庫,達到了良好的數據存儲與應用的效果,初步構建了國土資源管理“一張圖”和綜合監管平臺。
國土三調
三調較二調在數學基礎、遙感影像精度、成圖比例尺、最小上圖圖斑面積、土地分類、核心技術、調繪方式、工作路線等諸多方面均發生了變化,二調的12個一級類、57個二級類增加至13個一級類、77個二級類,在增加了土地調查細分類別的同時,重點加入了生態功能區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內水流、森林、山嶺草原、荒地、灘涂等自然資源的土地利用狀況。
第三次國土調查,國家層面統一采集分辨率優于1米的遙感影像,且三調綜合了二調后十年來的土地調查信息建設成果,進一步提升了土地資源調查、管理、規劃、利用的信息化水平,為實現國土資源信息社會化服務奠定了科學的數據基礎。
三年來,伴隨著高分衛星、無人機、測繪遙感等技術及應用的蓬勃發展和大數據、云計算、5G、云平臺的次第興起。各式各樣的國土及地理信息服務百花齊放,三調工作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,測繪從業人員如虎添翼。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,充分運用無人機輔助實地勘察,不僅可以提升核查效率,還能降低人工現場調查交叉感染的風險。
據新華社2020年10月報道,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將于10月底前形成初步數據成果并進入全面收官階段。
志合者,不以山海為遠。國土調查是關乎國家發展、民生福祉的頭等大事,其調查范圍之廣、投入人力物力程度之大、作業過程之艱辛更是不言而喻。
一代又一代測繪人披荊斬棘,砥礪前行。在世界屋脊、高原林海、冰川等地留下了測繪人的腳印,圈畫地塊、核查圖斑,他們吃苦耐勞、韌性十足。
信息來源 | 中國政府網、自然資源部、廣東自然資源、西部資源。
圖片來源 | 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、測繪學苑、攜恩科技。
國土是生產之要,生存之本、生態之源、自然之基。國土空間是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及其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,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物質載體與自然根基。
祖國的每一寸領土,都對應著一組數據、坐標和地理信息。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,每一寸土地的調查確權,都關乎著國計民生的發展。
自1984年到2021年,我國共計進行了三次國土調查,總耗時十余個年頭。在探尋國土數據的漫漫長路上,三代測繪人風餐露宿、跋山涉水,用雙腳丈量國土,用科技測繪山河,完成了國土測量的艱巨任務。對國家厘清資源家底,完成國情國力掌控,加強國土空間科學管控,進行資源配給、政策實施有著重要的數據參考意義。
國土一調
《國務院決定進一步調查土地資源》
彼時,第一次土地詳查只采用了部分遙感和地面調查技術,大多數外業調查是由人力采用傳統測量、平板儀調繪的方式完成。神州大地的土地利用情況,是由測繪人員扛著儀器跋山涉水、風餐露宿,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;由于計算機應用剛剛興起,大部分內業均由人工手繪完成,如航片轉繪、編圖繪圖、圖件縮編等,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調查的耗時。
一調成果多為手繪,一筆一劃畫成巨擘藍圖
1996年年底,全國土地現狀調查全部完成。主要統計了全國主要地類面積、耕地分布及質量狀況,也將耕地的概念和口徑范圍進行了統一,并通過《關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》進行公示。
國土二調
國土二調開始時,我國已進入信息化高速發展階段,地理信息系統技術、通信和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進步,使土地信息的獲取、存儲、更新、傳輸和共享服務手段更趨完善。經濟環境、技術手段、設備等都遠遠優于當年。由國家統一購置航空、航天遙感材料,統一制作調查的基礎圖件,確保土地信息采集、處理擁有標準化的要求和流程,保障了資料的統一性和可靠性,為龐大空間信息的整合、交流、共享提供了平臺基礎。
二調在遙感影像、一調成果的基礎上進行,加之正處在“3S”技術廣泛運用的時期,遙感(RS)、地理信息系統(GIS)、全球定位系統(GPS)、衛星等核心技術的大力加持,加速了土地調查的進程。
二調成果分辨率也大大增強。農村土地調查以1:10000比例尺為主,荒漠、沙漠、高寒等地區可采用1:50000比例尺,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城鄉結合部,可根據需要采用1:2000或1:5000比例尺。
2009年,二調全面完成,成果大部分以正攝影像圖為基礎。二調建成了覆蓋全國的縣、市、省、國家4級土地調查數據庫,各級數據庫中包括轄區范圍內的每個地塊的空間數據和面積、地類的相關屬性數據,所有數據均實現了數據化留存。通過GIS建立數據庫,達到了良好的數據存儲與應用的效果,初步構建了國土資源管理“一張圖”和綜合監管平臺。
國土三調
三調較二調在數學基礎、遙感影像精度、成圖比例尺、最小上圖圖斑面積、土地分類、核心技術、調繪方式、工作路線等諸多方面均發生了變化,二調的12個一級類、57個二級類增加至13個一級類、77個二級類,在增加了土地調查細分類別的同時,重點加入了生態功能區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內水流、森林、山嶺草原、荒地、灘涂等自然資源的土地利用狀況。
第三次國土調查,國家層面統一采集分辨率優于1米的遙感影像,且三調綜合了二調后十年來的土地調查信息建設成果,進一步提升了土地資源調查、管理、規劃、利用的信息化水平,為實現國土資源信息社會化服務奠定了科學的數據基礎。
三年來,伴隨著高分衛星、無人機、測繪遙感等技術及應用的蓬勃發展和大數據、云計算、5G、云平臺的次第興起。各式各樣的國土及地理信息服務百花齊放,三調工作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,測繪從業人員如虎添翼。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,充分運用無人機輔助實地勘察,不僅可以提升核查效率,還能降低人工現場調查交叉感染的風險。
據新華社2020年10月報道,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將于10月底前形成初步數據成果并進入全面收官階段。
志合者,不以山海為遠。國土調查是關乎國家發展、民生福祉的頭等大事,其調查范圍之廣、投入人力物力程度之大、作業過程之艱辛更是不言而喻。
一代又一代測繪人披荊斬棘,砥礪前行。在世界屋脊、高原林海、冰川等地留下了測繪人的腳印,圈畫地塊、核查圖斑,他們吃苦耐勞、韌性十足。
信息來源 | 中國政府網、自然資源部、廣東自然資源、西部資源。
圖片來源 | 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、測繪學苑、攜恩科技。